在氧化鋁陶瓷的燒結過程中,黑斑的出現是比較常見的質量問題,其成因復雜,主要與原料純度、成型工藝、燒結參數及環境控制等環節密切相關。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析黑斑產生的具體原因:
一、原料環節:雜質引入與成分不均
原料是決定氧化鋁陶瓷質量的基礎,若原料存在問題,極易在燒結后形成黑斑。
雜質含量超標:氧化鋁粉末中若混入鐵、硅、鈣、鎂等金屬氧化物雜質(如 Fe?O?、SiO?),在高溫燒結時,這些雜質會與氧化鋁或其他成分反應生成低熔點化合物(如鐵鋁酸鹽),或自身形成深色氧化物相。例如,Fe?O?在還原氣氛下可能轉化為黑色的 Fe?O?或 FeO,以斑點形式分布在陶瓷內部或表面;SiO?若與 CaO、MgO 結合形成玻璃相,若冷卻過程中析出深色晶體,也會形成黑斑。
粉末粒度與均勻性差:若氧化鋁粉末粒度分布不均(如存在粗大顆粒或團聚體),燒結時顆粒間致密化程度不同,團聚體內部易殘留孔隙,且孔隙可能吸附雜質或形成局部還原區,導致外觀呈現黑色斑點。此外,粉末混合不充分(如與粘結劑、燒結助劑混合不均),會造成局部成分偏差,高溫下形成異質相,表現為黑斑。
原料儲存與處理不當:氧化鋁粉末若在儲存過程中受潮,或接觸油污、灰塵等污染物,成型后這些雜質會被包裹在坯體中。燒結時,水分蒸發留下孔隙,油污碳化形成碳殘留,灰塵中的雜質與陶瓷反應,均可能轉化為黑斑。
二、成型環節:坯體缺陷與污染
成型是將粉末轉化為坯體的關鍵步驟,若操作不當,會為燒結后黑斑的產生埋下隱患。
成型壓力不均或不足:采用干壓、等靜壓等成型方式時,若壓力分布不均(如模具磨損、裝粉不均),坯體局部密度差異大。燒結過程中,低密度區域收縮率更高,易形成孔隙或裂紋,且這些缺陷處易富集雜質,形成深色斑點;若壓力不足,坯體整體致密度低,孔隙率高,雜質更易滲透并在孔隙中沉積,表現為黑斑。
粘結劑選擇與脫脂不徹底:成型時添加的有機粘結劑(如聚乙烯醇、石蠟)若選擇不當(如含碳量高),或脫脂工藝(如升溫速率過快、保溫時間不足)不合理,粘結劑無法完全分解揮發,殘留的碳會在高溫下與氧化鋁或氣氛中的氧氣反應,形成黑色的碳化物(如 Al?C?)或游離碳,以斑點形式存在于陶瓷中。
坯體加工與轉移污染:成型后的坯體若需切割、打磨等加工,若工具(如刀片、磨具)磨損產生金屬碎屑,或轉移過程中接觸臟污(如手套油污、工作臺灰塵),雜質會附著在坯體表面或嵌入內部,燒結時無法去除,形成黑斑。
三、燒結環節:參數失控與氣氛異常
燒結是陶瓷致密化的核心過程,溫度、保溫時間、降溫速率及爐內氣氛的微小偏差,都可能導致黑斑產生。
燒結溫度與保溫時間不合理:
溫度過低或保溫時間不足:氧化鋁顆粒未充分擴散,坯體致密化不徹底,殘留大量孔隙,且孔隙中可能殘留未反應的雜質或碳殘留,形成黑斑;
溫度過高或保溫時間過長:過度燒結會導致晶粒異常長大,晶粒邊界處易富集雜質,形成粗大的深色第二相(如鐵、硅基化合物),同時可能出現局部熔融、流淌,冷卻后形成黑色熔疤。
降溫速率過快:高溫燒結后,若降溫速率過快,陶瓷內部產生巨大熱應力,易引發微裂紋。裂紋處不僅會因光線散射呈現深色,還可能吸附爐內氣氛中的雜質(如碳粉、氧化物顆粒),進一步加重黑斑現象;此外,快速冷卻可能導致玻璃相來不及結晶,形成非晶態深色區域,表現為黑斑。
爐內氣氛控制不當:
還原氣氛過強:若燒結爐內通入的氫氣、氮氣等還原氣氛過量,或氣氛中含碳(如甲烷、一氧化碳),高溫下會還原氧化鋁中的金屬氧化物雜質(如 Fe?O?→FeO),形成黑色還原產物;同時,碳可能與氧化鋁反應生成 Al?C?(黑色),分布在陶瓷中形成黑斑。
氣氛不純或流通不暢:爐內氣氛若含氧量過高(導致局部氧化不均)、或混入水分、油污(高溫分解產生雜質),會與陶瓷反應形成深色相;若氣氛流通不暢,爐內局部區域(如坯體堆積處)易形成 “死區”,雜質無法排出,積累后形成黑斑。
四、其他輔助因素
除上述核心環節外,部分輔助操作也可能間接導致氧化鋁陶瓷黑斑產生。例如,燒結用窯具(如承燒板、墊片)若材質不純(含雜質元素)、或表面有殘留污染物(如前次燒結的渣料),高溫下會與坯體接觸并發生物質遷移,將雜質轉移至陶瓷表面形成黑斑;此外,陶瓷燒結后若需清洗、拋光,若清洗液不純(含金屬離子)、或拋光劑殘留(如碳化硅顆粒),也可能在表面形成黑色斑點(需注意與燒結過程產生的內部黑斑區分)。